十几年前,我中学读历史书时,曾经对中国历史人物做出一个综合判断,得出的结论是在中国近代历史上,我唯一佩服的人就只有孙中山一个人,原因在于他伟大的人格品质,即孙受命于国家危难之中,挺身而出代任大总统职位,并最终在个人权力与国家利益之间放弃了自我的权利诱惑,讲大总统一职让拱手让予给野心家袁世凯,成就民国千秋盛世,这样的人格与品质着实令人钦佩之至。
为什么说孙中山与袁世凯一样有着一颗皇帝梦?得出这一结论世人的确很难接受,然而这却是确凿的事实,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观点来论证该结论的正确性。
1.与袁世凯一样,孙中山一直都怀有一颗入仕梦,对皇权充满了期待与敬畏。
在官方的宣传史口径中,袁世凯出身汉臣世家,入仕成相的故事众所周知,但对孙中山的描述则是自小便立志投身革命事业,似乎他与当时的清朝体制没有任何关系,他从不向往,他从来都是以反清为信念,但是,这一说法却是错误的。
孙中山童年时代是否已经具有了革命思想,这点无从查证,只有孙中山的一面之词,但可以证实的是到了青年时期,他依旧没有任何革命行动,青年时代的孙中山只期望进入官场,1894年初,孙在乡间用10多天时间草拟《上李鸿章万言书》,主张“富强之大经,治国之大本”在于“人能尽其才,地能尽其利,物能尽其用,货能畅其流”。但可惜的是被拒。
第一次被李鸿章拒,并没有让孙中山放弃入仕的梦想,1894年6月中,孙中山决定弃医,偕陆皓东至天津再度上书李鸿章。提出革新政治主张,再次被拒绝。旋游历北京、武汉,观察形势。
7月25日,甲午战争开打。孙中山再度试图与李鸿章会面,但被拒绝面会,请愿书后来刊载于上海《万国公报》。10月,孙怀着极度失落与仇恨的心理自上海经日本赴檀香山,从此走向了所谓革命的道路。
由此可见,孙与袁一样一开始都只是想做一个体制内的好臣子,但令人遗憾的是他并不被赏识,而从孙上书李鸿章的内容来看,孙中山与其他臣子并无不同,他们对满清充满了畏惧,对皇权充满了敬畏与向往,如果说袁世凯是因为入仕而开启了一条通往皇权之路的话,那么孙中山的未入仕,则让其从另一个方向要建立一条通往皇权的大道。
2.选择暴力革命,是其实现皇帝梦的必由之路。
有人说,既然孙中山向往皇权,那他为什么要主张民主共和体制,这难道不是与其皇权之路相违背的吗?答案当然是否定的,在野心家们看来,民主共和只是通往皇权的工具而已。
你可以想像,在清朝末年体制外精英完全有两条不同的国家富强之路,一条是为君主立宪,一条是为民主共和,而孙中山之所以不选择君主立宪,那是因为这条路阻却了他当万万人之上的皇帝的道路,君主立宪,皇帝只有一个,那,肯定不可能是他。
所以孙中山选择了做革命党,以民主共和为幌子,因为那听起来是那么的动人,那么的让人迷醉向往,是当时中国乃至世界最美丽的语言了,但这对于孙氏来说,只是一个工具。
在孙氏们看来,民主共和相对于君主立宪,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是,他提供了一个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做皇帝的制度空间(这也是为什么段琪瑞等反对袁称帝的本质原因),所以他是值得追求的,而与其他野心者不同的是,孙中山主张的民主共和更加接近于皇权,当然他有一整套自己的理由。
如前所述,孙文的所谓民主共和是必须分阶段实现的,例如在他看来中国人太过愚昧,必须实施军政,而所谓的军政即是军政府,一人说了算,与皇帝并无区别,至于军政或训政需要多长时间,则由孙一个人说了算,是万万年也未尝不可。因此他力主大总统制,并由大总统实施军政独裁,是的,没错,便是事实上的皇帝。
公正的说,袁世凯终其一生并未奢求制度上的一人独裁,在这一点上孙中山走的远远比他要深远。自宋教仁死之后,孙氏皇权独裁便已正式开启。
二次革命失败后,孙中山逃到日本后就组建中华革命党,强调对领袖个人效忠(忠于皇帝);以讨伐袁世凯、“实行民权、民生主义”为宗旨,以“扫除专制统治、建设完全民国”为目的;成员大部分都是原中国同盟会和国民党成员,以青天白日旗为党旗。
中华革命党与过去同盟会和国民党较为松散的组织不同,孙中山实行严格党纪,党员并须按手印向他效忠。把国民党这一个议会民主制度的政党改造成一个帮会制度的政党。
1914年7月8日,孙中山宣誓就任中华革命党总理,并公布了亲手拟定的《党章》。明确表示一个国家必须只有一个政党,一个政党只有一个党总理。一党必须专制。党员必须宣誓,坚决听从党总理的安排。孙中山还宣布了一条不容商议的组织原则:“是以此次重组革命党,首以服从命令为唯一之要件,凡入党各员,必自问甘愿服从文(孙中山)一人,毫无疑义而后可。”《誓约》说:“愿牺牲一己之身命自由权利,附从孙先生,如有二心,甘受极刑。”
这样的入党条例,说的轻了就是黑社会帮派,说的重了说他是邪教教主也不为过。而事实上,这无疑便是皇权的变种。
孙在党派上实施高度独裁不容质疑,那么他在政府施政方面又做的如何呢?
1921年南方选举孙中山为伪总统,依总统选举法,总统由两院联席选出,出席议员至少须全部的三分之二,即580人才能举行选举总统会,而当时广州的旧国会议员才两百多人,还不够原众议院人数的一半,而且实行记名投票,就选举孙文当伪总统了。而南方的伪中华民国政府组织大纲,也没规定总统的任期,也是无限期连任,也没有规定政府的组织架构。一切政务、军务、内阁任免,均由大总统孙文“乾纲独断”。
孙氏独裁一旦开启便再不回头,但是质疑反对之声也不绝于耳。令其感到危机重重。
事实上在孙中山成立中华革命党建立独裁条款时,革命派领袖黄兴便已经表示公开反对,并与之决裂了。而在1921年广东军政府要成立前,不但西南各地实力者反对,连国民党内的陈尚明、吴稚晖等也反对,但是孙中山利用华侨心腹假造民意,再以暴徒围殴以扑灭反对选举的议员,并以黑道、暴力来威胁反对者的生命。还有暗杀陶成章、黄远庸、程壁光,抹黑陈炯明。
孙中山借“革命”“军政”之名行皇权专制集权之实。幸好黄兴、李烈钧、唐继尧、陈炯明他们最后看穿孙中山的伪面具了,从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开始,孙中山的皇权独裁是否玩得下去,便形成了一个大大的问号!
七、孙中山为什么要引入共产主义?
鉴于反对者越来越多,力量越来越强大,孙中山意识到必须进行改变否则其一手制定的“国在民上,党在国上,人在党上”的独裁体制便不可能维系,于是他想到了要拉拢宋教仁派系中的革命派,于是在1919年10月10日在上海,他废除了中华革命党,并将新党的名称命名为“中国国民党”,既起到了拉拢立宪派的目的,又试图进一步洗脱其杀死宋教仁的嫌疑。
但是很显然一个新的党名并不能帮助其建立绝对的统治,他需要大量的金钱,大量的武器,以及一个崭新的思想体制,能保证他能获得绝对权力,于是,这个时候苏联的到来,让他看到了希望。
由于当时孙文实施了一系列的独裁政策,西方国家拒绝给孙中山提供援助,在这种情况下新成立的苏联便给其提供了新的契机。苏联的目的非常明确,即通过一支中国武装势力来输出自己的共产革命。1922年8月,越飞到北京任苏联驻华全权代表,首先致函正在洛阳军事实力最强的吴佩孚将军,希望建立合作关系,但是由于其提出了领土割让的要求,吴坚决捍卫中国领土完整不当卖国贼,越飞的提议遭到吴的拒绝。
然而越飞的主张却正是孙中山所需要的。1924年1月,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,孙中山提出联俄容共,宣布党内改组完成。1923年1月26日,孙和苏联特使越飞发表联合声明。越飞在上海与孙中山会面,与孙中山会面后发表“孙文越飞联合宣言”(孙越宣言),开始国民党与苏联及中国共产党(共产国际的中国分部)的合作关系。
1923年,孙文与共产国际合作,将大本营迁回广州,对抗北洋政府,实行“联俄容共”。苏俄给予孙大量武器和财政援助,并派出军事及政治顾问帮助孙建军北伐。隔年,黄埔军校成立。在苏联的影响下,孙文力排众议允许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。
很明显孙中山籍此获得了巨大的军事支持,而更为重要的是,他通过用苏联体制改造国民党,将国民党变成了一个真正的私党!即共产苏联体制,成了一个国家、一个政党、一个领袖的关键理论,从意识形态和思想上,孙中山实现了党员对自己的绝对忠诚,并以此获得了强大的一人独裁权力—终于合法化了。
这也是为什么国民党被称为苏联式政党的关键所在。从此中国进入了一个党政军不分的社会,中国离民主越来越远。
而孙中山从为了所谓的“革命”,联合日本,联合苏俄也给中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或危害,首先是他无形中充当了日本侵略的马前足,中国动荡不安,日本趁机侵略。而联合俄国则是最终导致了大陆政权被中G所得国民党败退大陆。孙中山所谓的革命并没有消灭军阀,旧军阀消灭了新军阀又来了,比如蒋桂战争,中原大战。而民国第一个第一个迷信枪杆子的正是孙中山本人。
有些人说孙中山是三步走战略,即“军政,训政,宪政”。我只知道历史上每个独裁者总给自己独裁找个理由。共产主义者还说自己为了建立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呢!孙中山主张民族主义,因他自认为先知先觉,以教育后知后觉的愚民,始得避免产生愚劣议员而成为议会独裁。所以孙中山不仅要当大总统还要当大元帅,如果有可能,但也要当皇帝,可惜的只是,他的寿命止了……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……。
在孙中山的眼中,人民是无知的,故必须以党治国,也需要人治而非法治(民国破坏法治第一人)。我们同时也为宋教仁,陈炯明感到惋惜。孙中山终其一生与宋教仁为敌,反对宋的一切,他的为人,他的思想,他的政治主张……从局外人客观角度来看:
宋教仁是一个优秀的治国者,一个真正有能力整合各方利益的民主宪政实施者,而孙中山则能不在治世,他终其一生以暴力革命为乐趣,他喜欢战争,喜欢暗杀,喜欢打江山,并且还要坐江山,为此,他可以不择手段!